- 首頁 / 管理動態 / 國家項目成果簡介
-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文本翻譯、研究及數據庫建設
2023/4/20 14:51:18 點擊量:6699
-
課題類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課題名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文本翻譯、研究及數據庫建設
負 責 人:屈文生
工作單位:華東政法大學
批 準 號:18ZDA157
“一帶一路”建設必須運行在法治的軌道上,政府機構、投資者、普通民眾應遵守沿線各國規則體系,展開對外投資合作事宜,求同存異、和諧發展。因而,查明和研究貿易、投資、金融、稅收、知識產權、環境保護等各領域的法律規則乃當務之需,預防和妥善解決貿易、投資等有關爭端,為“一帶一路”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和諧穩定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構筑穩定、透明、非歧視的規則和制度框架??偠灾?,語言和法律成為服務國家戰略倡議,回應國家重大決策部署的重要工具。
基于上述考量,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文本翻譯、研究及數據庫建設”(項目編號:18ZDA157)完成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的東南亞、西亞北非、東歐地區約40個國家410萬字法律文本的翻譯,形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文本選譯匯編(四卷本)》等著作6項,文章約50篇50萬字,中英、中阿法律數據庫600萬字,英漢術語表1000條。
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文本選譯匯編(四卷本)》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均衡、語種與法系多樣、法治環境迥異,而對“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挑戰。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離不開對外國法律全面的掌握,但“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涵蓋53種官方語言,分屬九大語系,語言障礙橫亙在“五通”的發展通道之中,掣肘沿線各國交流互鑒、通關合作。因此,只有切實了解、把握沿線各國法律制度規范,才可能增加理解信任,暢通“一帶一路”建設。突破語言障礙的主要方式是外國法律文本的中譯,為中國政府、投資者、普通民眾真實、全面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文本提供可能。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繁雜、語情多樣,分屬三大法系、七大法源、九大語系。綜合地理、法系及語系分布等因素,加之各國持續在對其本國的法律法規規章進行著廢改立工作,僅靠個體幾乎無法完成翻譯“一帶一路”沿線國全部法律的超巨大工程。因此,在選擇翻譯什么樣的立法文本作為翻譯對象這一問題上,課題組主要遵行譯介重點國家的立法、譯介重點領域的立法、譯介能夠服務貿易的立法、譯介能夠服務中央和地方立法規劃的立法等原則。
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需要對標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妒澜缰饕杂少Q易港法律選譯》聚焦自由貿易港相關的法律規定,涉及新加坡、迪拜、韓國濟州等世界知名自由貿易港(區)的園區建設、市場準入、投資貿易、海關港務、數據保護、商業信托、醫療養老、國際仲裁等八個方面的立法。
《東南亞及南亞國家投資法選譯》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綠色投資”“全球可持續發展”三大板塊為主題,內容涉及東盟國家的重要法律法規、實施細則、命令等細化規定,重要的有《新加坡反補貼反傾銷法》《印度尼西亞貿易法》《越南生物多樣性法》等。
《西亞北非東歐國家經濟法選譯》主要選取與中國雙邊貿易額和投資額較大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和埃及的投資法、公司法進行譯介。“一帶一路”沿線阿拉伯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各國在市場準入、行業監管、金融體系和稅收安排、進出口管理、投資爭端解決等領域存在很大差異。譯介相關阿拉伯國家的重點經濟立法,將為企業提供第一手的有關外商投資、公司制度等問題的實用法律信息,為中國企業與相關阿拉伯國家貿易、投資合作保駕護航。
前三卷是外國法漢譯成果,《海南自由貿易港法規(2020-2021)選編(中英對照)》則是中國法外譯成果。該卷旨在將海南自由貿易港法規體系翻譯出去,以供世界各國了解海南自由貿易港是法治的自由貿易港,進而彰顯海南乃至中國的法治形象。
二、涉外法治與法律翻譯研究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不斷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嚴重威脅,而集中體現為國內法的不當域外延伸。?因此,對于美國等頻繁利用域外管轄、法律域外適用等打擊中國企業的情況下,有必要追溯它們的歷史淵源,以厘清其本質,從而提出更周全的應對方式。與此同時,域外管轄和法律域外適用不應成為少數國家的專利。在“兩個大局”的背景下,對 “加快中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有必要從管轄權這一關鍵入手,以構建理想型的域外規治理論。
為此,屈文生在《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4期發表的《從治外法權到域外規治——以管轄理論為視角》再審視管轄理論,為當代及今后應對單邊的域外規治,并構建中國的域外規治體系提供出路。文章介紹了《托德西利亞斯條約》和《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重要歷史意義:前者是西葡兩國劃界規治全球和確立世界秩序的肇始,其解決的不僅是陸地、島嶼的歸屬,也是域外管轄的問題;后者打破了教皇主掌神俗事務模式,并為隨后數百年全球秩序的確立奠定了包括主權和適用于“文明國家”的歐洲國際法等要素,并確立了“屬地化秩序”。但屬地化秩序并未得到絕對確立,殖民時代的單邊治外法權即是顯著一例,以英國為代表的殖民主義國家破壞了屬地化秩序,將管轄要延伸到主權范圍以外,遂形成了殖民時代兩個秩序共存的局面:威斯特伐利亞秩序和帝國秩序共存。單邊治外法權(extraterritoriality)是突破屬地秩序的一種制度安排,是在半殖民地所攫取的,使本國的國民、僑民不受所在國管轄的制度。
二戰后,形成了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國際法秩序,但美國經常挑戰現行的國際法秩序,單邊進行所謂的“長臂管轄”。20世紀中葉后,受資本擴張和跨國經濟活動日益頻繁的影響,“疆界”在某些領域已經顯得不再重要。美國法院在涉及反壟斷、貿易、證券等爭端中,認識到嚴格的屬地主義已然過時,尋求以另外一種規治域外行為的、延伸管轄權的域外規治制度。美國的這一做法與戰后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建立起的當代國際法、國際秩序和WTO規則等相悖,于是全球秩序形成了另一種兩種秩序共存的局面,即當代國際法秩序與單邊主義秩序共存的局面。
文章認為,重新審視500余年國際法管轄安排,對于研究阻斷、反制“長臂管轄”法律制度的工作具有歷史啟發意義。域外管轄和法律域外適用不應成為少數國家的專利。文章提出了共同體管轄理論,用共同體的力量替代單個國家的這種權威,比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共同體不設界限,但不意味著沒有國家邊界。人類命運共同體下的法律秩序,肯定不是單極秩序,須秉持共享、共建、共治的全球治理觀,著力推動國際關系法治化。
與此同時,課題組就法律翻譯與“一帶一路”倡議在《中國翻譯》《中國外語》等法學、外語核心期刊發表了多篇論文。無論是外國法的本地化,還是中國法的對外翻譯,都需要明確的指導原則。屈文生嘗試總結提出中文立法文本的外譯宜遵守對等律、同一律與等效律等三項成體系的基本原則。就對等律而言,中文立法文件的英譯宜恪守文本類型對等、語義對等和形式對等三項次級翻譯原則,以及術語對術語、通俗對通俗、準確對準確、模糊對模糊等四項翻譯策略。“等效律”是立法翻譯的終極目標和最高原則,“等效律”原則主要適用于雙語立法國家或地區的立法文本翻譯,亦可指導以法律移植為目的的立法文本翻譯活動。
總之,“一帶一路”國家法律文本翻譯是面向“一帶一路”倡議、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國家需求展開的一項國家重大翻譯工程。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服務國家需求,是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的重要驅動力和中國外語人在守正創新中探索出的一條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的有效途徑。
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數據庫
“一帶一路”沿線國的多語對照平行法律數據庫與法律術語庫尚未建立?,F有中譯本散見于政府機構出版的匯編、專家學者的著作、互聯網發布的譯文之中,檢索上極為不便。因此,有必要建立一部收錄相關司法案例的百科式的,千萬級別庫容的多語對照的法律數據庫,供檢索者查詢法律條文時參閱,為相關主體提供務實指引平臺。
為此,課題組將研究成果納入數據庫,形成了中英、中阿多語交叉法律數據庫和英漢術語表,共計約600萬字。多語種法律數據庫為中國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環境提供了語料參考。數據庫涉及多學科面向(法學、譯學、語言學),多語種(俄語、阿語、英語),兼具法律文本涵蓋全面(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要法律概況、公法、司法、社會法等)的特點。收集并翻譯法律文本的形符數達一千萬左右,具備大數據特征。
多語種法律文本數據庫的建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文本、制度及環境的呈現有重要意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涉及8個主要區域,64個國家,54門官方語言。語情復雜、文化差異、法域多樣等因素均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和我國法律溝通的障礙。本數據平臺的創建能夠打破紙質文本溝通的局限性,通過多語種對等文本的存儲,實現大數據集成環境下的法律文本網絡調用及檢索,為法學、譯學、計算語言學等多學科研究及相關業界實踐提供數據參考。
同時,數據庫有助于促進多語種法律術語翻譯規范化?,F存法律文本翻譯中存在大量的術語不統一情況,以沿線阿語使用國家為例,法律術語認識尚未達成一致,從而出現漢語譯本中法律術語使用不當之亂象。數據庫通過整合英—漢、阿—漢法律術語資源,在不同法域內形成統一翻譯標準,完成術語庫建設部分,實現法律術語翻譯規范的信息化支撐。并通過描寫數據,開拓翻譯理論的可能性邊界。
- 來源: 編輯人:
- 關鍵詞:
- 相關導讀: